2019

中国品牌价值趋势报告

背景:自从中国提出“三个转变”,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从2018年起,把每年的5月10日成为“中国品牌日”。作者长期服务全球品牌价值百强企业以及中国各行业领先品牌,每年都会深入参与中国领先品牌的建设,与行业领导企业高层深入交流发展趋势,并作为官方代表发布趋势报告。在2019年第二个中国品牌日来临之际,发布新一年的中国品牌建设发展趋势报告。


在中国商业发展浪潮中,比较热议的是科技互联网发展趋势、消费者洞察趋势、社会化营销活动趋势,对于品牌建设发展趋势涉及不多。本篇2018-2019年中国品牌发展趋势报告,通过运用国际标准化组织最新发布的品牌价值评估标准、对比全球品牌建设实践、以及和中国各行业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深入合作,来判断中国品牌建设的发展趋势,可以为一些国内外从业人员,看到一些中国市场上的企业正在发生的变化,引发更多思考。



趋势 行业头部企业重新思考品牌定义“我是谁”

品牌愿景、使命、价值观等品牌定义方面的问题,是中国企业一直忽视的品牌顶层设计的内容。与全球诸多品牌价值领先的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在商业运营方面的能力有目共睹,但在品牌定义这些更代表企业持续发展原动力方面的思考却是长期缺失的。大多数企业仍然把做品牌理解为做广告,而忽视了品牌定义的重要性。



很多大中型规模的企业都有明确的商业目标,比如最经常看到的“成为500强”,“营收和销量的目标”,“成为行业领导者”等等;但很少有清晰的品牌定义,特别是明确自身品牌的核心使命是什么,在产业发展趋势中的定位是什么,为社会、行业和客户带来的价值是什么,发展过程中持续坚持践行的价值观是什么。这导致了在很多行业范畴发生变化的背景下,一些企业不断多元化发展或者追求跨界快速扩张,客户不再理解这个企业品牌,也让企业内部缺失了发展的方向。在过去两年的时间里,伴随互联网迅猛发展之势所提出的新概念层出不穷,大量企业的品牌战略制订是落后的。



值得关注的趋势是,有部分先具备品牌发展意识的大型央企和科技互联网企业在最近一两年来开始重新思考和定义自己的品牌。这些行业头部企业对品牌定义的关注程度,将对各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



中信集团作为拥有两千多家子公司的中国最大综合性集团企业之一,品牌的清晰度一直是其重大挑战。在经过长时间对产业和品牌发展趋势的调研验证后,2018年中信集团以产业协同和聚焦为重要发展方向,开创性提出以“共生 共享”为核心的品牌核心价值体系,力图与产业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多元开放、利益共享的生态平台,携手跨越成长,并正式成立品牌处、颁布一系列品牌管理办法,整理品牌架构,开展品牌导入,在各子公司打造案例样板,焕新“中信“在市场上的形象和声誉。其2019年出色的财务报表也体现出品牌清晰化后带来的成果。



中信集团发布了“共生共享”的品牌定位和“共创新可能”的品牌主张,并表示将发挥产业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不断深化“大协同”的商业模式,和推进“互联网+转型”战略,积极打造有中信特色的多元生态平台,与各方携手共创更多新的可能。(照片由中信集团品牌处提供)


作为全球最大的建筑集团,中国建筑集团面临互联网+、绿色低碳、国际化、新兴城市化、城镇化的行业发展趋势,重新确定了自身从”建筑业”到”投资、建造、运营、发展”的业务战略,并基于此在2018年底决定重新诠释品牌定义和构架体系,包括优化为人类“拓展幸福空间”的使命内涵,明确规划CI战略的理念、行为和视觉三大体系,开创了中国建筑业CI战略的先河,打造“中国建筑”统一的市场形象。从而推动“中国建筑”品牌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清晰地走入人们的生活,践行社会价值和全球性的客户价值、在中国建筑企业品牌转型变革期已经领先一步。



中国北京国贸核心区,包括国贸123期、央视、中国尊等,以及国贸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均由中国建筑集团建设。(照片由中国建筑集团企业文化部提供)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及周边区域的发展建设,均由中国建筑集团承担。(照片由中国建筑集团企业文化部提供)


科技互联网企业品牌的定义也更加清晰。华为在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致力于打造无处不在的联接、无所不及的智能、强大的数字平台、和个性化的定制体验。阿里巴巴定位自身是一家“赋能”公司,澄清了品牌的角色定义“赋能其他企业做电商,但不是电商公司”、“是基础设施的打造者,打造电商业的基础设施”。腾讯期望定义成为各行各业的“数字化助手”,助力各行各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通过与时俱进深入生活的产品和服务,建设产业生态与伙伴共同发展,成为“最受尊敬的互联网企业”。



当这些领先的大型综合性以及科技互联网企业纷纷重新审视审视自身的品牌愿景、使命、以及在跨产业趋势中的角色定位,可以预见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在商业概念纷繁芜杂的环境里冷静下来思考自己品牌在不断变化的产业发展趋势中,该怎样面对市场客户和合作伙伴,阐明自己的品牌定义,宣告并实践自己的品牌主张。

趋势2:“品牌体验”的重要性超越单纯的广告传播

“品牌体验”Brand Experience这几年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关注。相比过去提及较多的“广告传播”“整合营销传播”,“品牌体验”涵盖的内容更全面和系统,不仅包括了广告传播,更包括了产品和服务的使用体验设计、业务人员作为品牌触点的培训和辅导、零售终端设计或者工厂企业等一系列品牌触点的设计。因此,贯穿整个“客户旅程”(Customer Journey)的“品牌体验”更真实地构成了客户对品牌的看法。在社会化媒体让信息越来越对称的时代,以前很多企业单纯依靠广告传播对消费者进行教育的方式变得陈旧。



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如果一个产品自身的体验或者在零售终端的服务体验很差,被曝光到网络被众人关注,这种负面影响足以抵消企业做广告所花费的诸多努力。品牌不再是用一句广告语博眼球,而是要把品牌的理念落实到品牌体验的各环节,特别是产品、服务、人员、终端等触点,才是正道,这些品牌体验有些是物理的、有些是感性的。优秀的品牌会把“品牌体验”转化为社交媒体上打动人心的故事,来形成口碑。因此,整合的“品牌体验”正在逐步取代整合营销传播(IMC),成为品牌建设的热词。产品服务开发和终端体验不再独立于品牌建设,而是应该成为品牌建设的一部分,是最重要的品牌体验内容。



2018年在产品研发上投入最多的中国品牌是华为,占全年收入14%,其研发投资排名全球第五。联合国下属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数据,2018年,华为向该机构提交了5405份专利申请,在全球所有企业中“雄踞第一”,也是为华为品牌的竞争力在筑造高度。华为在各个品牌触点的表现也逐步完善,从大型展会到零售终端,从产品服务到广告传播,都呈现出令人赞叹的进步。



华为消费者业务坚持“华为消费者业务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最终消费者”的核心理念,提出为消费者打造全场景、智慧化的极致体验。在去年消费者业务同比大增45.1%,首次超越运营商业务,成为华为营收最大的业务。


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的世界移动大会MWC2019华为主展台。(图片由华为公司提供)

华为消费者业务除了不断把手机功能推向极致以外,也开始升级线下零售体验,以”纯净、简约、极致、高端“的零售阵地形象,给消费者带来更便捷、高效、高端的购买体验。更完整的品牌体验帮助其业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增长。图为华为上海生活馆。(图片由华为公司提供)


致力于用科技给人们带来美好生活的比亚迪,并不是把这个品牌愿景停留在公关传播上,而是通过实实在在的云轨、云巴产品打造,转变人们对比亚迪集团的感知。(图片由比亚迪集团品牌部提供)

注重产品开发及客户服务的“品牌体验”,是各行业高增长企业的共性。房地产行业高增长的中海地产秉持“过程精品、楼楼精品”的开发理念,在产品体验上将客户需求放在首位,做到设计创新、管理科学、注重细节。



美的集团以空调业务为例,一方面精减产品线,另一方面以无风感科技升级为核心,完成从“无风有爱”舒适体验,到“家庭微气候”的进化。通过科技创新的持续推动,从而让美的集团真正具备“持续打造差异化新品和精品”的能力,在竞争同质化的家电市场红海中,建立自己的“精品逆势增长新气候”,从而带来家电业务毛利率上涨。大力推进“一号工程”,抢占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制高点的中国农业银行发布了新一代智能掌上银行产品,实现智能交互、智能投资、智能支付、智能管家、智能出行、智能安全六大方面客户体验提升。还自主研发上线小微企业融资新产品——“微捷贷”,产品凭借秒申、秒审、秒到账的客户体验,贴心优惠利率以及智能风控措施。在创新过程上,从传统研发模式向“敏捷+瀑布”双模研发模式转变。



做好“品牌体验”,需要企业领导者重新认识品牌和用户之间的关系,基于品牌自身的定义,考虑客户和品牌接触的“客户旅程”中的各个品牌触点。从研发、物流、产品、服务、人员、终端、传播、等不同的角度出发,来构建一致的体验。这不仅需要企业领导者具备领先的意识,更需要打破企业内部各职能之间的壁垒,实现以客户价值为导向的内部职能重构。所以组织内部变革恰恰是实现完善“品牌体验”管理的重要难点。


趋势3:全线融合创新品牌体验和业务模式

当电商行业的增长速度放缓,线上和线下的发展也日趋融合并开始创造出新的品牌体验,互联网科技不再是一个行业,而是触发每个行业变革的驱动因素,推动各个行业重新定义,互联网行业也逐渐变得“传统”的时候,领先的互联网企业正在积极寻求与线下实体企业结合创造新业务和新品牌体验的趋势。传统行业的品牌正在重生,新科技的匠人也在诞生。



传统实体行业的品牌新生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消费者的很多需求仍然需要在线下被满足。即使实体购物店规模在萎缩,但是线下的餐饮、影院、健身、亲子、体验式购物、社交型购物、实景游乐、演艺展览等,和全身心体验更相关的内容,反而被激发出更大的需求。拥有社区便利店、生鲜店、购物中心等大量实体零售资源,是传统行业巨大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物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强大的实体支撑,新兴城市化、城镇化发展,给大量实体品牌在下沉市场带来很大机遇;第三方面,在走向全球的道路上,为国打造强大的实体智造品牌,科技赋能的制造业将获得极大的关注。工业创新正在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善于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大趋势的实体企业将极具竞争力。



新型业务模式的探索也层出不穷。数字技术革命与移动支付的全面普及让线下零售可以更高效接入互联网体系。万达和腾讯再度携手,成立丙晟科技,结合万达商业的线下实体优势和腾讯互联网生态接入能力,共同打造新时代的零售体验。越来越多这样的探索,使得传统行业不再“旧”,互联网行业也不再“新”。

万达和腾讯再度携手,成立丙晟科技,以万达Mall商业实体和腾讯互联网生态接入能力为基础,共同打造新时代的零售体验。无感支付停车就是其中初步探索的一步。(照片由丙晟公司提供)
中信集团发挥综合性集团的优势,整合旗下所有面向消费者的子公司业务,包括中信银行、中信出版社、麦当劳等,以及外部合作伙伴比如东方航空等企业,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打造了连接各类高品质资源的智慧生活服务平台——中信优享+。为每一位中信优享+的客户提供一个唯一的数字身份账号,凭此身份,可以在中信优享+的丰富生活服务平台上,畅享账户互联互通、积分共积通兑、会员等级互认、权益服务共享等服务。这种充分利用实体资源,并结合数字科技后渗透到消费者生活各方面的品牌体验以及创新业务模式,有望在未来帮助把各企业的用户数据汇总后创造出更高维度的客户价值。

中信优享+是中信集团数字化转型和大协同创新的积极探索(图片由中信集团提供)


苏宁的大快消进入精耕期,努力“渗透到每个人生活的毛细血管”。已经成为其家电、消费电子之外的又一强势品类。冷链技术和秒达服务成为苏宁生鲜发力的主要助力。创新的业务模式带来新的品牌体验。苏宁即买即享服务,已经覆盖全国71座城市、25000个社区、7500万用户。



苏宁小店已覆盖社区店、CBD店、政府机关店、地铁店、医院店、产业园区店、公寓酒店店等等,2019年2月更启动了24小时店。苏宁小店在门店引入苏宁有房、苏宁彩票、苏宁金融以及为用户提供家电安装、维修、清洗等服务的苏宁帮客等多个业务,“苏宁小店,要做真正的社区综合服务平台。”



运用科技赋能后的线上线下融合,不仅会带来更高维度的品牌体验和业务模式,同时也会定义新的“商业匠心”,未来的匠心,将不止是一种工匠态度,更包含了融合资源和持续创新的能力,要求品牌始终追求用更快的速度、运用更优质的资源或合作伙伴、按需提供更高品质和更贴心的产品或服务体验。企业在成本持续增加、诚信体系不足、增长压力走高的市场环境下,能坚持这种品牌理念是非常不容易,但也是很有必要的发展趋势。

趋势4:客户洞察从数据回归人性

受互联网大数据风潮的影响,大量企业的运营都会涉及到用户数据,时刻准备着获取和积累用户数据并将其转化为商业价值。然而真正有资格谈得上“大数据挖掘和应用”的凤毛麟角。航空旅游业、电信通讯业、银行保险业、电商物流业、公共事业、社交媒体业、汽车交通业,这些拥有最大体量和真实性的数据拥有者,如果数据无法全面联通,并不能带来数据挖掘和应用中质的飞跃。


数据的价值本质上仍旧是人的价值。优秀的数据挖掘应该可以帮助品牌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更有效地满足用户需求、更精准地预判用户需求。从品牌视角来看,目前最多的数据主要是用户的基础背景数据和行为数据,但非常缺乏这些行为数据背后的用户洞察,缺乏用户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洞察,以及基于这些洞察之上的创新指导。目前受数据采集方式的影响,大多数的数据挖掘方式是把用户当成一个可标准化的物体,根据他们的行为或者人口统计特征,给他们贴标签,这种做法在现阶段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但是由于缺乏多种维度的数据分析挖掘,仍然无法把用户当成“人”来研究。


所以明智的企业大都会摆正心态,重新审视数据的价值。不盲目追求数据量,因为数据收集、存储和分析的成本越高,低质量的数据和低效率的转化将降低数据的实际价值。重心会转向更精准的“小数据”,更关注用户需求的挖掘,并通过创新的用户体验,打造更有温度的品牌。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是个很好的例子,在拥有上亿用户数据的基础之上,通过科技赋能,启动了“太保服务”品牌建设,力图实现服务能级全面增强、智慧服务提速增效、成为“客户体验最佳”的综合保险集团。“太保服务”的“温度”已经开始在行业内形成一定口碑,其人工智能保险顾问“阿尔法保险”访问量已突破650万人次。“灵犀”系列机器人可实现多场景的现场全程保险服务,现在已在医院开始试点。防范保险欺诈的语音情绪识别系统“听风者”入选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还推出业内首个自主搭建的保险车联网大数据平台——“太好保”监控平台,针对司机不安全驾驶行为进行实时预警和有效管控,成为帮助企业客户“科技减损”的智能风控平台。

创新引领行业,中国太保重点围绕客户足迹,积极推动“责任、智慧、温度”的太保服务(图片由太平洋保险集团品牌部提供)


对于广大的消费品企业,特别是快速消费品企业,由于不具备对广泛用户的大数据分析能力,对中国消费者的洞察反而变得不再全面。在和很多企业的沟通中,大部分品牌会千篇一律抽象地把自己的目标人群定为“18-35年轻人”、“追求时尚”、“追求自我个性释放”。而这样的洞察已经变得对所处行业的品牌建设越来越不具备指导意义。



近年来做得比较好的消费品牌往往是聚焦在相对细分明确的人群,或者针对中国市场上长尾的人群。腾讯正在布局边缘用户群体,进一步挖掘未来互联网红利。2019年伊利在持续的渠道下沉及产品升级下,营收及市占率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逐渐迈向千亿营收目标。携程从2018年的统计表明中国老年人出游人数快速增长30%以上,足迹遍布全球74个国家和858个旅游目的地。85%的老年人会选择行程轻松、愉悦的品质团。定制游、私家团、主题游、邮轮游备受追捧。50后人群最舍得为旅游花钱,平均单次花费在3115元左右。



中国初中及以下学历人群以及乡村人群数量达8亿;上世纪的独生子女成为父母以后以及二胎制度形成的高价值新孕婴童市场;中高收入人群开始进入中老年形成的更大需求的市场;低学历但上网习惯极强的低线市场特有消费形态市场;被强大的物流网络和社会化媒体支撑起来的直营消费市场;充满地域特色的区域化品牌市场;农民群体独特的民俗和消费方式形成的农村市场以及农民工等流动人口群体的候鸟消费市场;对健康和综合解决方案需求提升的新型服务类市场;基于柔性化智能化生产的大众定制市场等等,都使得身在都市的品牌管理人员知识结构亟待完善,过去的中坚市场并不中坚,而边缘市场也并不边缘。



立白是中国日化洗护行业的领导品牌,近年来也针对消费者需求方面不断探索新的方向,与国外洗护行业对消费者的人性化关怀保持一致。打造“好爸爸”品牌在高端洗护方面瞄准有孩家庭并提供亲肤无刺激的产品;围绕不同类型客户的多种生活场景,提供差异化的洗护解决方案,比如立白洗衣粉的不伤手;立白洗衣液的洗护合一;立白洗洁精的不伤手无残留等。对于已经进入行业领导者阵营的品牌,敏锐把握消费者洞察的能力会成为重要的考验。

立白集团引领绿色健康战略发布,包含一系列紧贴市场趋势的产品创新(图片由立白集团提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用户数据获取和利用的方式也是对品牌价值观的考验。在商业利益面前,用非常规的方式获取和利用客户数据,将对品牌价值造成冲击。随着中国消费者不断成长,身份意识日趋觉醒,对品牌窃取和滥用数据的容忍度会更低。品牌需要充分尊重消费者的人性需求,比如之前某品牌电商数据泄露在网上被非法买卖,某品牌互联网企业获取用户微信个人及好友信息,都引发公众极大反感。华为云等科技企业则通过承诺并传播保护用户数据隐私,获得了更多认同。品牌需要肩负起对用户数据隐私保护的责任,并切实地运用数据服务客户的需求,更好地兑现对客户的承诺。



希望更多中国品牌能重新审视自己的用户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做出更有效的用户洞察,用心洞悉用户需求、价值、文化、情感和生活方式等内容,理解用户感受,并结合自身行业通过产品和服务打造更优质的品牌体验。

趋势5:品牌视觉设计成为新一轮创新趋势


伴随着诸多品牌在新的经济环境和时代背景下发布新的品牌愿景,以及调整品牌架构,为了让更多的客户和公众知晓和理解品牌的发展变化,在视觉上的创意设计是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与此同时,在过去十年中,中国消费者审美意识不断升级,在近几年上升到全新的高度。这也倒逼品牌重新思考品牌视觉在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视觉体验不再仅仅是个加分项,在很多时候会成为一票否决的竞争门槛。英国电器品牌戴森Dyson创始人成为英国首富最该感谢中国消费者并非笑谈,更是对中国市场的一个商业提示:好看是一种实力,品牌需要正视颜值的力量,一种让消费者心悦诚服地喜欢、购买、分享产品或认同品牌所象征的生活方式的力量。



2018年腾讯20周年,发布标准色“腾讯蓝”,并研发粗腾讯体,拥有自己的品牌字体。腾讯邀请Pantone公司为腾讯品牌定制与定义专属品牌色——一个偏霓虹性的,非常年轻化的蓝色,与腾讯同时专注于科技与文化的独特公司定位,以及致力于构建开放共享的生态理念相一致。字体是腾讯与Monotype合作,历时十个月对6800个常用字逐一打磨而成。体现了腾讯用数字工匠精神打造极致品牌视觉体验。2019年4月,阿里巴巴在UCAN 2019设计大会上,对外发布官方字体“阿里巴巴普惠体”,并宣布该字体将在全球范围内免费授权给用户和公众使用,为商家,特别是中小商家减负,同时也贯彻了阿里“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理念。

阿里巴巴普惠字体的中文部分设计采用了现代简洁的笔画,造型偏瘦长,并将字的重心提高,以展现20岁阿里少年的精气神,共计多达124145个字符,几乎涵盖了所有生僻字。


中国平安直接在品牌logo中把行业属性由“保险·银行·投资”更换为“金融·科技”,清晰展示了平安的前瞻定位。中国平安在过去一年在AI、区块链等方面的科技创新,以及贷款模式创新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和丰厚成果,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认可,充分体现出其进取心。


中国平安的新旧标识

网易云音乐继2018年对品牌形象进行升级,包括图形和颜色的微调,字标和slogan的字体重新设计,又在2019年3月推出全新视觉UI版本,短时间内再次对图形部分做优化。网易云音乐此次调整和微信、百度网盘、今日头条之前对其icon的调整有着相似之处。如红色较之前变的更加明亮,同时图标红色背景由之前的纯色改为轻微的红色渐变填充。新的红色考虑到用户长时间使用屏幕造成的视觉疲劳,采用比较“轻”的色彩可有效降低这种问题。


网易云音乐的新旧标识
2018年华为logo再次改变,之前华为的logo是渐变色的,他们决定取消这种渐变色,改为新的统一颜色——华为红。之前圆弧形的“E”,也改变了自己的形状,决定跟其他的字母紧靠,这样看起来会比较整齐。产品设计方面,华为手机在追求产品极致性能的同时,也探索科技与美学融合, 赢得时尚女性和青年消费群体关注。P20首创极光色渐变配色方案,nova也强调高颜值。
华为的新旧标识

华为手机在追求产品极致性能的同时,也探索科技与美学融合。图为极光色渐变配色的P30(图片由华为公司提供)


图为强调高颜值的nova。以及终端零售店的产品展示。(图片为华为终端门店拍摄)


为了应对颜值经济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更注重产品设计。一直低调务实、专注科技创新的比亚迪都积极转变理念,聘请全球汽车外观与内饰设计的资深设计师,开始对市场传递“设计先行”的新信息。比亚迪汽车新的标识性设计“龙脸”大大改观了人们对比亚迪传统设计的印象。比亚迪新的全球设计中心落成,也意味着比亚迪将把颜值打造作为长期品牌战略之一重点发展。
2019年4月比亚迪“国际大师见面会暨宋Pro设计解读”活动中,比亚迪全球设计总监沃尔夫冈·艾格、比亚迪全球外饰设计总监胡安马·洛佩兹和比亚迪全球内饰设计总监米开勒·帕加内蒂介绍了比亚迪对于汽车设计的深度思考,详细解读了关于“设计能力体系建设”的规划及以宋Pro车型为代表的全新产品设计思路。(图片由比亚迪集团品牌部提供)
品牌视觉创意在经历数字化和消费升级发酵期过后,品牌用户对视觉体验的要求更细微。当品牌标识的扁平化、极简化、轻量化等遍及市场以后,品牌视觉创意竞赛的后半场,寻找最大化的清晰识别度、最极致的视觉愉悦度、最广泛便捷的应用匹配度成为品牌视觉创意的新课题。从全球品牌发展来看,IBM、SIEMENS、GE、apple等标杆品牌都有着多次破茧重生的创意设计革新,中国品牌也正在经历着一次视觉创新上的蜕变发展。
趋势6:正在兴起的重塑“区域公用品牌”和“老字号品牌”趋势

中国历史上一直有区域公用品牌,比如西湖龙井、栖霞苹果、景德镇瓷器、阳澄湖大闸蟹、沙县小吃等,往往用产地名称来背书这个产地出产的同一品类产品。在国外类似的有法国勃艮第红酒、伊比利亚火腿、纳帕谷的红酒、意大利Modena的黑醋,等等。遗憾的是,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对品质标准化的监管,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对技术和品质等方面的提升。历史积累下来的区域公用品牌在市场上的价值或多或少都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在缺乏市场监管和诚信商业体系的市场里,劣币驱逐良币会成为常态。同时,近年来中国各地方政府十分迫切地在积极挖掘地方特色,打造当地的目的地品牌来带动当地相关产业发展。因此,“区域公用品牌”的建设会成为中国品牌发展的一个特色趋势。


中国近年来发展的一些区域公用品牌
与之类似的是一些中国传统老字号品牌的振兴问题也日益严重。一方面消费者市场在不断变化,选择日趋多样化,另一方面老字号品牌也逐渐脱离市场需求,既缺乏对传统品质和服务的传承,又缺乏对产品和服务的有效创新,品牌建设逐步趋于停滞。

中华老字号品牌是一大批中国传统品牌的代表


在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大潮中,相比国际优秀的区域公用品牌,最大的问题是忽视质量标准建设、缺乏严格的品质监管和品牌保护,不仅严重受到假冒伪劣的影响,也受到自身品质下滑和创新乏力的影响。另一方面,对于时代的发展,缺乏对用户价值和品牌人文精神的挖掘,使得品牌价值缺乏质的提升。更遗憾的是,由于缺乏长远规划和协同发展,没有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甚至由于当地生态破坏使品牌资产贬值。



由政府或行业协会推动的区域公用品牌是一个比较特定的品牌,本质上是一个服务品牌、赋能品牌。需要政府或行业组织能够把握市场发展趋势,做好可持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标准规范,用最强力度落实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然后集聚资源为整个产业链服务,扶持明星示范,引导相关企业和公众参与,激发跨产业动能。



湖北省潜江市作为全球小龙虾出口量最大的城市,以及国家小龙虾养殖标准的制定者,正在着力打造“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开创虾稻共作模式,用小龙虾带动当地养殖业、种植业、餐饮业、文化旅游业等行业综合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创造近百亿产值。品牌价值正在快速增长。

湖北省潜江市是虾稻共作模式的开创者,拥有中国小龙虾交易中心、中国科学院小龙虾研究所等产业链相关布局。
福建南平武夷山市也是近年来推动区域公用品牌相对有效的例子,用品质标准规范认证和协同推广、逐步推动武夷岩茶、武夷山景区、武夷山市其它特色乡镇和产业发展。
南平武夷山市在2018年发布区域公用品牌

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对很多地方政府来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趋势。区域公用品牌也需要建立自己的独特品牌价值主张,一方面需要强化政策保障、标准制订、品牌监督、投入保障、激励保障、奖惩机制、评估体系和品质分级、宣传保障、金融保障。另一方面又不能唱独角戏,要充分调动参与企业或者社会化主体的积极性,通过为最终消费者带来有特色的优质品牌体验,协同带动相关产业,比如农业服务、生产制造、观光旅游、餐饮、文化创意、电商、地产建筑、职业培训、科研、展会传播、知识产权、产业金融、以及其它商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样值得一些中国传统品牌借鉴的是,如果无法传承老字号品牌的匠心使命和价值观,无法真正把为客户创造价值放在首位,把品质提升和标准化作为生命线,无法激活内部组织活力,为客户持续打造令人感动的品牌体验,在产品服务、渠道环境、传播沟通、人员行为,这些关键品牌触点上让客户越来越失望,那中国的传统品牌将继续在一片“情怀”声中逐渐沉沦。“故宫”文创品牌的兴起,对于这些传统品牌不啻是一个良好的提示。所有的中华老字号可能都值得经历一场用新的品牌体验来继承发扬品牌传统内涵的洗礼。

结语

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使成长变得充满挑战,商业比以往更需要品牌。中国也不再是国际品牌价值评估标准的追随者,而是参与制订和理解国际标准规则的制定。由中国作为秘书国牵头制定的品牌评价国际标准ISO 20671:2019《品牌评价基础和原则》于2019年4月正式发布。该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品牌评价技术委员会(ISO/TC 289)成立以来制定发布的第一项国际标准,也预示着更多中国品牌建设将会与国际接轨。



与全球高价值品牌相比,中国目前的行业领导品牌大都没有在长期开放市场竞争中多次凤凰涅槃的经历。从2015年到2018年,大量的国际品牌密集地重新定义自己,这些国际品牌中不乏百年历史的品牌。这些品牌不断自我调整、创新品牌体验、提升客户价值的经验和能力,值得借鉴。

对比2015年和2018年,大量全球行业领导品牌更新了自身的品牌定义以及品牌识别
中国品牌正处在一个极具中国社会特色的庞大市场里,以及全球化市场的诱惑中。这个时代对品牌建设的挑战是:无论企业有多大,始终需要保持创业初心来反思自己的品牌定义,需要具有快速的市场洞察和反应能力,要坚持原则但更要接受改变,运用更多外部资源技术能力来帮助品牌发展。信息越来越对称、人人都是自媒体的市场改变了用户决策方式和流程,催生了对于产品极致体验,零售服务体验,传播有效性等品牌体验的新要求,也催生了一系列新的业务模式,以及新的品牌创意内容和方式。会有更多新类型的品牌出现或者复兴,打造或者消亡一个品牌的时间周期也在缩短。其中不会改变的是:品牌对业务的推动作用将会越来越大,那些围绕用户需求,持续开创新的品牌体验,从而提升品牌价值,突破原有业务边界的品牌,将会在中国品牌的市场实践中越来越常见。

姚承纲

现任Longitude龍睿品牌咨询CEO 、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常务理事及国际品牌专家, 曾任全球最大品牌咨询机构Interbrand大中华区总经理以及在国际化企业管理层任职,长期服务国内外行业领导企业和创新企业。